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法院机关第二党支部 徐旭
作为一名法院工作的年轻干警,在与老百姓接触的过程中,我逐渐认识到,如何与群众说话,的确是一门大学问。
“好声音”要提前做好功课
在“走基层”中,我们对口的红阳街道永红村村支书带我到辖区农家熟悉情况。在与村民交流的过程中,他们时常会向我们咨询养老保险、土地流转、孩子上学等方面的政策。对此,村支书总能张口就答,上至国家政策,下至具体办理方式、办理地点都能详细地一一道出。在惊讶于他对各方面情况如此熟悉的同时,我更看到了村民目光中流露出的对他发自内心的信任。
有一次到村支书办公室谈帮扶困难群众的工作,顺便向他请教怎样做好基层涉农工作,他二话没说,从抽屉里拿出了一摞书籍和笔记本。看到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摘录,我瞬间明白了他面对农民群众时为什么能像那样对答如流。看来,只有平时认真学习,做足功课,把相关政策吃深吃透,在面对群众的时候才有话可说,才能说到点子上,说到群众心坎里去,学会发出这种群众欢迎的“好声音”。
“好声音”要“到位”
有一次去村上开拆迁违章建筑动员大会,有一位街道干部讲话,两次提到空心砖的价格是每块八角钱,而实际上当时的价格是每块三角钱。结果,台下的村干部笑成了一片,而这位街道干部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之所以如此,主要是这位干部事前没有调查清楚,信口开河。
基层干部与群众接触最多,接触到的基层矛盾也最多,有效沟通并做好群众工作对于凝聚人心、汇集力量、解决矛盾具有重要意义。只有干部讲话“到位”了,工作才能更加顺利地开展。
究竟如何讲话才能“到位”呢?通过一系列“走基层”活动,我深刻体会到:首先,必须实事求是。对于任何问题的思考判断,都必须建立在广泛接触群众、深入考察调研的基础上。其次,说话要“接地气”。要多学多用本地语言,多些“乡土味”,把自己融入群众,多到群众家中坐一坐,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,多和群众聊一聊。跟群众的距离近了,感情也就深了,工作自然顺风顺水。
要有“好声音”,更要会做
春节前夕,在田间看到一位到村里当春耕生产工作队员的机关干部。他一边向农民朋友讲解种植油菜花的技术要求,一边手握锄头和农民朋友一道实地操作。一旁的农民朋友和他搭档起来很是开心。
其实,和农民群众打交道,说一千,道一万,不如亲自动手干一干。然而,现实生活中,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官僚主义作风比较严重。既不研究基层缺什么,也不考虑农民群众需要什么,他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或“耗”在各种会议里,或“泡”在各类应酬中。这样的领导干部,虽然伏案也能东拼西凑地“制作”出长篇讲话稿来,一开会就天花乱坠、云里雾里、东拉西扯、没完没了地常讲话、讲长话,但听者根本不明白他讲的主题是什么、要点在哪,很快就昏昏欲睡。
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和群众工作,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。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干部不仅要会说,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广大农民群众中去,更要会做,深入田间地头,真正和农民朋友打成一片,带领大家发家致富。
练就“好声音”的硬本领
大学毕业后,我考取了人民法院,工作中常常要接待办事的群众。多年的工作经历,让我感受到了在与群众交往中“会说话”的重要性。会说话,群众就会把你当成知心人;不会说话,不仅可能遭到群众质疑,更可能让党政机关公信力大打折扣。
练就“会说话”的硬本领,一靠知识储备,二靠服务态度。只有熟悉相关政策要求,熟知各类事务的办事流程,才能在接待群众时给出令他们满意的答复。否则,即便说得再好听,群众一时被忽悠,最终还是会嗤之以鼻。
此外,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群众,即便事务繁多、情绪不佳,也要学会控制,时刻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,切忌用那种高高在上、居高临下的腔调和群众说话。
基层干部要想使自己说的话让群众愿意听、乐于接受,我认为,不应再“技巧”上用心思,而应在“三问”上下功夫、求实效。
一问用情真不真。说话用真心,最能暖人心。用真心、动真情、说真话是基层干部与群众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与基础。没有这个真字,语言再美、声音再动听、技术再高超,群众照样不会买你的帐。
二问说得实不实。说的实不实,听者最清楚。基层干部要学会换位思考,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,看看自己说的话有没有水分?实不实在?群众能不能听懂?能不能接受?在对群众说话前,先要学会当一个好的倾听者,读懂群众的心声。
三问解困好不好。困难不解决,一切都是零。基层干部与群众说话沟通的根本目的在于了解实际情况,及时为群众解决困难。近年来,群众之所以不愿意听某些干部讲话,原因之一就是提出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。好话一箩筐,尽是耍嘴皮。积极主动地为群众解决困难,胜过千言万语的说辞。
四川长安网简介 | 亚博vip88的版权声明 | | 联系亚博电竞手机版 | | | 投稿:sccaw@sina.com |
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政法委员会亚博vip88的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