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以来,巴中市巴州区法学会工作坚持按照“实体化、实战化、规范化”建设要求,围绕“补齐短板,建强阵地、优化职能、配足人员”的目标,切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,务实推动法学应用调研、法治新村建设、公共法律服务等落实落地,为营造“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”的法治环境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。
一、筑牢基础桩组织规范化,锻造好队伍展现新形象。一是立牢主心骨当好领头雁。组织召开一届二次常务理事会,制定了法学会党组工作制度,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,推动法学会工作高效运转。积极搭建宣传平台,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《宪法》,传达各级政法会议精神。不断完善法学会组织体系,切实做到有机构、有阵地、有人员、有经费。二是广纳优秀才凝聚正能量。通过单位推荐、自述成果、组织考查的方式,积极吸纳多行业优秀人才为法学会会员,不断建强法学会人才库。联合区司法局举办专题培训班,增强其法学调研和实践能力,提升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。三是建立新机制注入动力源。完善了《巴州区法学会工作规则》《巴州区法学会工作制度》,推动了法学会工作规范化。探索建立《会员管理制度》,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,对慢作为的法学会会员,进行点对点的指导帮扶,全面提升了法学会会员实战能力。
二、深耕调研田找准切入点,打破瓶颈口献出金点子。一是选题切中时弊。围绕“泛珠三角合作与发展法治论坛”“四川省第五届治‘治蜀兴川’法治论坛”“第十三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”等主题内容展开调研,确定了“城镇化进程中治安面临的问题与建议”“如何破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执行难”“环保公益诉讼程序”“新枫桥经验下虚拟网络管理”等一批重点课题。二是调研成果累累。区法学会领导带头深入问题集中矛盾多发的地调研,通过对调研材料的反复提炼、精心总结,形成调研报告30余篇,其中在《人民日报》刊载3篇,在《法制日报》刊载1篇,在《四川法治报》刊载3篇;三是当好参谋助手。充分发挥法学会智囊团作用,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,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,把法治作为助推发展的重器,聚焦涉民生重大决策、涉环保重大工程、涉扶贫工程项目,组织法学法律专家进行把脉问诊,及时找准其风险点和瑕疵点,打好预防针敲响警醒钟,确保各项重大决策和重点项目的实施。
三、扭住牛鼻子唱响法治曲,构建服务网推动大治理。一是“双百”宣讲活动百花齐发。联合司法局、依法治区办开展“百名讲师百场讲座”活动,通过“故事讲法”和“以案释法”,使民众受到教育。依托“农民夜校”“晏阳初讲堂”等载体,通过“订单普法”“法律问诊”,开展涉农惠民政策宣讲活动80场次。二是法治文化品牌层出不穷。将法治文化融入扶贫新村聚居点建设,建成“清江—水宁寺”“化成—梓橦庙”法治文化示范带;建设法治示范村(社区)11个,法治示范机关(单位)12个,学法示范医院26个,依法治校示范校14个,创编法治文艺节目10余个,制发普法生活用品1万余件。三是“十佳巾帼法治人物”独树一帜。积极参与法治典型选树活动,在电视、报刊、微信、微博、qq上发布评选信息,增强了广大群众知晓度、参与度,拍摄微视频并广泛宣传,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。四是法润民心化干戈为玉帛。将法学会会员融入到各级调解组,通过“坝坝调解”“随口调解”“专案调解”等方式,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0多件,起到定纷止争、防微杜渐的作用。延伸法解民怨触角,每村法律顾问建立村民说事微信群,动态了解村民心声,发挥村贤民达作用,网上化解邻居纠纷200余件,用活了枫桥经验。五是“三级平台”建设超额完成。建成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,乡镇(街道)公共法律公共站29个,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280个,配足配强中心和部分站室人员,落实了相关工作经费,确保有阵地办事、有人员办事、有经费保障。(巴州区委政法委)
四川长安网简介 | | | | | | 投稿:sccaw@sina.com |
四川长安网亚博vip88的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